前 言
何氏名人传奇故事是从中国古代史志、笔记、当代报纸、书刊里埋首收集整理出来的。这些大部份是真人真事的历史记录,虽然有些是神仙故事,但也有文字根据,只是因为岁久年长变成传说而已。
几千年来,何族祖先为我们留下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晶,最真实的生活体验,特别是何族传统的美德是留给何氏子孙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些是现代何氏后代所缺少的,有的更因为不熟悉华语而无法了解到的。
现代商业社会,繁忙的工作和应酬使得父母与孩子们相处谈话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希望每一个长辈应该抽出一些时间,给后辈们讲讲这些故事。一方面弘扬祖德,引起后辈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历史知识,提高华语水平。另一方面增加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培养融洽的家庭气氛。
这种工作可能因为微不足道,而被宗亲们所忽视。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赚了很多钱,有了工厂和商店,甚至获得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下一代,我们将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是一种智慧的薪传,平时一点一滴的哺育,就像在后代孩子们身上点燃一盏中华传统文化的神灯,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深深地扎根在后辈的心里,培养家庭伦理道德精神,奋发向上,以民族为傲,做个堂堂正正的华裔族人。
指河为姓
树有根,水有源,每一个何氏子孙都要知道何姓的起源,才不会数典忘祖。敬奉祖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我们要永远保留这个光荣的传统。
何氏受姓始祖名,是战国末年韩厘王的儿子,韩王安登位时,被任命为公族大夫,与韩非共同主持朝政。祖劝告韩王安不要依附秦朝,但韩王不听,便辞职隐居,以后韩王安被秦皇所掳,国破家亡,祖便与妻子姜氏流落到庐江,以行船为业,用来隐蔽自己的身份。
后来,秦始皇在博浪沙遇到刺客袭击,怀疑是秦国所灭的韩国的后裔和遗臣所为,乃命令密探暗地查访,发现是六国的后裔和遗臣当即关押并处死。
有一天,天气严寒,祖正停船在河岸边,密探就来到祖的船上查问姓氏。那时祖并不知他是秦朝的官吏,信手指着河水说:“这是我的姓”。意思是以水比喻寒冷,而“寒”与“韩”同音,原来并没有特别隐瞒。密探并不领悟,而反问道:“是姓河吗”?祖也不说什么,将错就错,点头答应他。密探记完姓氏就走了。
后来祖才知密探的身份和来意,大惊失色地说道:“我们家之所以不被逮捕杀害,完全是因为‘河’这个字所赐,这是上天有灵,启发的结果啊!”但是姓氏一般从人旁,不能从水,从此以后就以“何”为姓,定居在庐江,辛勤耕作,发家致富,对周围的邻居,以礼相待,庐江地方百姓都很尊重他。祖夫妇均长寿,一直活到一百岁,死后就葬在庐江东乡望淮岗上,世称“何坟岗”(即现在的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何氏太始祖陵园”)。后来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秉公断剑
何武,字君公,西汉四川郫县人。初为郡吏时,地方传颂着他一个公正办案的故事。从前地方上有个富翁,临终时因他儿子还太小,就将家产交代给他女婿掌管,并立下遗嘱将家传的一口宝剑传给他的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之后,向他姐夫要宝剑,可是姐夫不给,于是此事就闹到公堂上来了。当时何武正在此地当地方官,,这案子就到了何武手中了,何武听完他们各自的申诉,并经过调查访问后,就在公堂上作出判决,断定不仅这口宝剑要归还,而且整个家产也必须物归原主,即归还给富翁的儿子,而这十几年来女婿对家产的享用也就不再计较。这个断案的结果,获得当地老百姓普遍的赞扬,认为何武确实是严明公正,为民作主的好父母官。
原来,这个富翁早已看出他女婿平常为人的险恶居心。他不把整个家产写进遗嘱传给他的儿子,是因为担心儿子年纪太小,女婿为了取得整个家产可能谋财害命,危及他儿子生命的安全。为了保护儿子他只传宝剑不谈家产,相信将来等儿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公正严明的地方官为儿子作主。富翁的愿望让我们的祖先何武给实现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富翁多么深思熟虑,女婿又是多么贪得无厌,若是他归还宝剑,将不会失去家产。这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必然结果,贪心的人永远是毫无止境的,最终必然得寸进尺,走向反面,落得狼狈的下场。而何氏祖先何武是多么公正清明,多么聪明智慧。
史书上的何武为人仁厚,善于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他还在做下级官吏时就得到上司太守何寿的赏识,认为他有宰相器量,后来果然一直做到御史大夫、大司空等高官,并封汜乡侯,与丞相孔光共同辅助汉成帝,成为西汉朝庭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忠于职守
何汤,字仲弓,东汉豫章(南昌)人,早年师从大名士桓荣。在四百名学生中,他是高才生,桓荣十分器重他,后来做了把守宫门的官。
有一天,光武皇帝微服私访,因路途较远,一直到深夜才赶路回宫。当时,何汤正守卫开阳门,无论皇帝的随从们怎样磨破嘴皮,他都坚决不开宫门,认为过时开门,违反宫中禁令。不得已皇上只得改从中东门人宫。知情人都以为何汤就要大祸临头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皇帝却赐何汤一顿早餐,而中东门的守卫却被夺去了俸禄。
建武十八年夏天,久旱不雨,禾稼生烟,众公卿大臣皆便装徒步到城外祈雨,唯洛阳令乘坐着华丽的车子,罩着伞盖从城门外出。何汤率领门卫当即扣留了车辆,还逮捕了洛阳令。皇帝下诏,撤了洛阳令的职务,提升何汤为虎贲中郎将。
何氏祖先何汤忠于职守的故事历代广为流传。
将计就计
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刘裕首举义旗发难,征讨桓玄。桓玄派人坐镇溢口,阻挡刘裕的军队。刘裕派何无忌率水军,进驻溢口东北大江中的桑落州。
双方交战时,敌人的兵力强于建康的何无忌,但何无忌并不畏惧,只是潜心研究敌军的弱点。敌人率领水军来挑战时,何无忌仔细观察,发现敌军的帅船旗帜密密匝匝,光彩耀人。何无忌便对部将说:“贼帅肯定不在这只船上。敌军是想诱惑我们而已,我们不如将计就计,攻打这只假帅船,必能一举攻克。”部将说:“这是障眼法,敌军主帅不在船中,攻下此帅船也是徒劳无益。”何无忌说:“现在敌我兵力悬殊,全军交战很难保证取胜,而贼军帅船主帅不在上面,必定防备空虚,我们可以轻易攻下。这样便可一鼓作气,发起全军的攻击。”
部将们觉得有道理,于是率精锐兵力攻打并占领了敌军帅船,果然敌帅不在此船上。何无忌的将土乘机大肆宣扬:“敌帅已被我军俘获了!”敌军大部分将士一开始一直以为自己的主帅在那只帅船上,这时看见帅船已经起火燃烧,船头上尸体狼藉,对方又这么一喊,顿时信以为真,乱了方寸。而晋军官兵听说已擒敌帅,精神大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到此时敌军虽然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也已无心恋战,纷纷遣退。何无忌乘机挥军乘胜前进。并叫后面的士兵们擂起震天战鼓,制造起浩大的进军声势。敌人的军队越来越混乱,很快溃不成军。敌帅只得率领残军逃到江陵,何无忌紧紧追击,又攻下溢口,进占浔阳。
史书上的何无忌,东晋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恒玄篡位与刘裕起义兵,战败恒玄以兴复,功封安城郡开园公,后与卢循战,厉声曰:取苏武节来,躬执督战而死。
斗酒只鹅
何远,字义方,南北朝东海郯人(山东与江苏交界)。南朝宋武帝时,当过武康县的县令。他虽然是一县之长,但生活十分简朴。他府上所用的器物没有一件是铜漆制品,他的车马更是破旧无华。当地出产水鲜,可他每顿饭不过是吃几片鱼干。他对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妻子儿女的生活犹如百姓中的下等穷人。
有一次,何远的上司太守王彬视察所管辖的几个县,所到之处,都受到盛情接待,杀猪宰羊,大摆宴席,还备下了贵重的礼品,大家不惜耗费重金取悦上司。可偏偏王彬也是一个提倡节俭的人,对下属的献媚并不领情。
几天后,王彬来到了武康县,何远带着手下到城外迎接,两人见了面非常高兴。何远叫人拿出早巳准备好的干粮和开水,对王彬说:“大人,您路远迢迢赶来敝县,想必是又饥又渴了,可是我只为您准备了干粮和开水。我想你我都是朝廷命官,应该注意节俭,给老佰姓作出榜样,您不会怪罪我吧?”
王彬听了非常高兴,他马上拿起何远递给他的一大碗开水,仰起脖子,一饮而尽,还吩咐随行人员都来喝口水。
在武康县的一段时间,何远请王彬吃的是便饭,坐的是旧车,住的是一般的房子,生活完全和普通人差不多,老百姓知道了都奔走相告。
经过检察,王彬对何远的为人和政绩都很满意,加上两人志趣相投,等他要离开武康时已经和何远无话不谈了。王彬走时,何远来送他,两人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到了武康县界。王彬对何远说:“再过去就不是武康县了,请何县令留步。”
何远对王彬说:“大人在敝县的这几天,我没有好好招待,现在您要走了,我就送您一份小小的礼物,务必笑纳!”说完,就叫手下端上一只大木盘,盘里放着一斗酒和一只鹅。王彬看了后说:“东晋时太守陆纳招待大将军桓温,也只有一斗酒和一盘鹿肉,你的礼物要比当年陆纳好得多了,难道你不怕有人说你太浪费吗?”说完之后,哈哈大笑。
王彬后来将此事告诉了宋武帝,宋武帝就把何远升任为宣城太守。
勤政爱民
何易于,唐朝为益昌县令。县城距离州城四十里,刺史崔朴常常趁着春天大好时光,与宾客坐船到益昌城旁,强拉民工背纤。何易于亲自给他拉船,崔朴吃惊地询问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当春季,老百姓耕田又养蚕,只有我没事,可以担当这个劳役。”崔朴听后很惭愧,和宾客们骑马疾驰而回。
朝廷里主管盐铁的官征取茶税,皇帝的诏书下达,各个地方都不敢隐瞒违抗。何易于看到诏书说:“益昌的百姓,不征茶税尚且难以活命,何忍心再用重赋来加害他们呢?”他叫办事的官吏把诏书搁置起来,办事的官吏说:“天子的诏书怎么敢拒不执行?我们办事的官吏犯罪而死,你难道能够免于被放逐吗?”何易于回答说:“我岂敢爱惜自己的一身而把暴虐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呢?我独自承担责任,不会连累你们犯罪。”他亲自把诏书烧掉了。观察使一向认为何易于是贤能之士,故没有向上告发他。
对于老百姓有丧事而无钱办理的,何易于就拿出自己的薪俸,派手下的官吏去替他们办理。他还召请年老的人座谈,询问政事的得失。凡是打官司的人在庭堂上,何易于叮嘱指明是非曲直,对有罪的人,用木杖责打,然后遣送他们回家,不把他们交给狱吏,因而狱中三年没有囚犯。他催督赋税徭役,不忍心逼迫贫困的人民,有时拿自己的薪俸代交。与往来官员交际,除驿馆正常接待外,没有特殊进贡,因而没有人为他颂扬褒奖,因此考评时列为中上等,调任罗江县令。刺史裴度曾到过那个县,何易于派遣随侍人员也不超过三人,清廉节俭大概是他的天性如此。
从这篇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的何氏祖先何易于是一个为官勤政爱民、廉洁正直、不媚权贵、刚正不阿、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好官。
冒死劝谏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谏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进言,提出忠告,而何氏祖先何泽、何遵就是比较出名的两位。古代是皇权至上,皇帝是天子,皇帝的话就是法律,不能违逆,否则皇帝动怒,要你死,你就不得不死。但是这两位何氏忠臣就是不怕死,为了仁义可以断头,他们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传颂。
何泽,五代广东番禺人,从小好学,擅长诗歌,后来考中进士做洛阳县令,这个职位是个小官,但他关心国家大事,看到当时皇帝唐庄宗喜欢打猎,不关心政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朝中许多大官都怕得罪皇帝,不敢发表意见。而何泽为了国家安危,不怕让皇帝扫兴,决心冒死劝谏,等到唐庄宗一次出猎,他早早地倒伏在皇帝必经途中的草地里,当唐庄宗皇帝马队到达面前时,起身挡住谏道:“现在天下还未安定,请皇上千万不能沉迷打猎,践踏农民田地,而应多施行仁政德教。如果皇上不听臣的劝告,请赐臣死于马前,使世人都知道皇上的过失。”唐庄宗听了,被他忠心无畏所感动,决定不怪罪他,并停止打猎,返回宫中办理政事。
到了唐庄宗驾崩后,其义子李嗣源继位,即唐明宗。当时何泽乃在朝为官,唐明宗喜欢外出巡游,这也是劳民伤财的事,对国家不利。当明宗游完了汴州又要到邺这个地方,何泽上书言明,国家仍有战乱,百姓苦于兵灾,到处有人在挨饿,应该提倡节俭,不要乱花钱,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明宗还算明智,接受他的意见并表扬他。而何氏另一祖先就没有那么幸运,他遇到的是明朝的一位昏君。
何遵,字孟循,明朝江宁人,出身于贫穷的家庭。父亲要他去学商,而他却喜欢读书。正德年间中了进士,任工部主事。当时皇帝正想到江南游玩。此时国库亏空,皇帝南游将会花费大批人力、财力,加重百姓负担,对国家建设不利;加上宗蕃朱宸濠虎视眈眈,阴谋造反;于是许多大臣都想阻止皇帝南巡。而皇帝的游兴正浓,当众愤怒地宣布,谁敢劝阻南巡就在朝庭上杖打四十板。即使这样,那些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大臣,仍不顾个人安危,一个接着一个挺身而出,如黄巩、林大辂、蒋山乡等一共有三十九人,因上书挨打,而被打死者就有十一人,这些大臣为国尽忠,视死如归真为后人所敬仰,而何氏祖先何遵就是其中之一。
当何遵在书写奏章时,忠心的书僮知道主人的危险,抱着主人大哭说:“主人如不考虑自己的生命,也要考虑上有年老的父母,下面还有年幼的儿子,以后谁来照顾。”极力劝阻。何遵执笔从容地说:“为我感谢父母养育恩情,请照顾我年幼的儿子不要让他荒废学业。我知死期不远,但忠心为国,心甘情愿。”后来被杖打四十,身体俱裂,创伤严重,两天后就死了。那年他才刚三十四岁。何遵居官清贫,死后还是同僚朋友资助才得以安葬。糊涂的皇帝不听劝阻,以致后来果然发生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巧妙应答
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后徙成都。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官事不避权威。
杨怀敏是宫廷卫卒的头领,卫卒作乱,杨怀敏没有坐罪,仍为副都知。何郯、张升及鱼周询,上奏弹劾怀敏,要求给以贬谪的处分。仁宗得奏,召集这三人谈话说:“怀敏事先发觉了事变,应当从宽对待。”三人皆说不可,终于把怀敏出放外任。当时何郯在仁宗前事辩更激烈。仁宗于是风趣地问何郯说:“听说古代有把自己的头颅碰碎,以进行谏诤的,卿能否作到这一步?”何郯听仁宗对自己风趣地问话,两眼一转,计上心头,巧妙地回答说:“古代有的君主不纳谏,故臣有碎首之举,现今陛下圣明,远过汉文、唐宗,臣何敢仿学古人碎首进谏,自掠其美而归过于君父。”何郯这几句话,说得甚得体,不仅自己免去碎首的危险,而且甚得仁宗的欢心,帝欣然纳其言。
夏竦为媚好仁宗和张贵妃,极力夸奖贵妃在宫内平贼有功。谏官王贽附和说,贼本起于皇后阁内,请追究其事。目的是想动摇中宫而为贵妃谋后位。仁宗将夏竦、王贽的话说与何郯,郯马上指出问题说:“这正是奸人的阴谋,想夺后位,不可不防。”仁宗恍然大悟,禁止追究此案。出夏竦知河南。夏竦负罪不愿离开京都,郯又上言说:“奸佞小人在君侧,必为陛下善政的累赘,愿执行前边的仁宗想提拨张尧佐到二府(宰相府和枢密院)任职,何郯上疏反对说:“张尧佐由于后宫张妃的关系所得的官职,已经超过了他的功劳和才能,外边私议纷纷,今天再把他提升到二府去任职,大拂众议,很为不妥。若此命一发出去,那些御史们必拼死力争。那时罢尧佐则伤恩,黜御史们的话而不用则累德。伤恩也好,累德也罢,但总的说来,对陛下都是个损失。臣以为不如给尧佐以富贵而代之以权,既使御史们无话可说,对尧佐又不失恩,两全其美更为合适。”仁宗喜纳其言。
武学博士
中国设置武学博士在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第一个武学博士为何去非。
何去非,字正道,福建浦城人。他学问赅博,精通兵法,评论古人用兵得失,往往有独到见解。其文雄快踔厉,文发泉涌,但六次考进士不取。宋元丰五年(1082年)神宗下诏,命朝臣推荐累考未中的饱学之士。中书舍人曾巩对何去非赏识有加,极力推举。何去非因此得以晋见神宗皇帝。宫廷对策时,何去非侃侃纵谈用兵之要,词理优赡,议论雄焯,神宗大为惊叹,当即授予武职,任他为右班殿值武学教授博士。中国最早一名武学博士由此产生。
苏轼见到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备论》二十八篇后,说::此人班马之才。”赞赏他文章笔势雄健,识度高远,认为何去非授为武职,实为不当。在元佑四年(1089年)正月,苏轼向哲宗皇帝进《举何去非换文资状》,何去非因此被擢为承奉郎。因何去非性格强毅,不事阿谀奉承,不苟合当时公卿,不久出京,贬为徐州教授。苏轼怀着举荐人才以报国的急切心情,又写了《进何去非备论状》,在同年(1089年)十月十八日进给哲宗皇帝,但何去非没得到重用,只改知富阳县。他率当地民众筑堤捍钱塘江潮,以后又任沧州通判,卒年七十二岁。
同赴国难
何灌,字仲源,宋朝开封祥符人。武科选举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数试其材,久而说道:“君奇士也,他日当据我坐。”后为府州火山军巡检。盗贼苏延福凶悍狡猾,何灌亲自砍了他的头。贾胡疃有泉水,辽国人常越境来取,何灌亲自画了界线阻止他们,辽人怒忿而举兵来犯。何灌率兵迎敌,并发箭迎高射之,辽人纷纷中箭落马,有时射中崖石,因为大箭头陷人崖石中,敌人见了,皆惊为神力,望风而逃。三十年后契丹萧太师与何灌会见,问起神射何巡检,灌说:“就是我也。”萧太师起身敬拜。
何灌为河东将时,与夏人遭遇,夏人派铁骑来追,灌发箭皆射透灰甲,穿胸出背,并连中背后的骑兵,夏人畏惧而退。童贯领兵西征,灌随取古骨龙为马震武军,加吉州防御使,改知兰州,又攻仁多泉城,炮伤足而不顾,并攻破城池,杀死五千敌人,正式任命为廓州防御使。
宣和初年,将军刘法被敌人围困,震武危急,熙河统帅刘仲武命令何灌去救援,他因兵力悬殊,不敢正面进攻,用计谋虚张声势骚扰,夏人上当逃遁。
有一次陪辽国的使节在玉津园射箭,第一箭射中目标,第二箭则没中。客人说:“太尉不能中了?”何灌回答说:“不是,我是以礼让客。”随后他重新整弓,再射复中。观者皆赞叹神箭,皇帝亲自赐酒慰劳他,迁步军都虞侯。拜武秦军节度使,河东河北制置副使。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师寇京城,灌率军人援,被命令守西隅,背城拒战三整日,被创死于阵中,时年六十二岁。长子何蓟也跟随父亲奋战,敌箭射穿左臂,不治而亡。父子双双同赴国难。这位何氏祖先一生戎马,为捍卫边陲立下赫赫战功,令边贼异族畏伏,最后为国效忠,一代名将,永留青史。
伸张正义
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父子受汉奸秦桧等人陷害,被捕坐牢,含冤受屈。何氏一位祖先何铸,不畏权势,敢于挺身而出,为岳飞父子伸张正义,他的正直行动一直为后人所钦佩。
何铸,字伯寿,宋朝浙江余抗人,考中进士后,任州县官,操守耿正,御史中丞廖刚知道后,推荐给宋徽宗,皇帝亲自接见了他,何铸向上进言,说:“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大于诚,诚孝既至,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仍拜他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谏义大夫,后来升为御史中丞。
主战派大将岳飞抗击金兵屡有战功,为金人所忌恨,南宋皇帝也害怕北上抗金,救回被俘前二帝而失去皇位,干扰他偏安江南的美梦,而朝中汉奸宰相,主和派秦桧视岳飞为异已,害怕主战派取胜,主和派必遭祸害,因而设计陷害,逮捕岳飞于大理狱。
当时经由何铸主持审判,他领岳飞至法庭当众审问,为何反叛朝庭,岳飞乃袒示背上其母亲所刺的“精忠报国”四字,表白他忠心为国的实情,何铸经过调查深究,发觉岳飞父子的冤情,不顾主和派强大压力如实上报,并责问秦桧:“仆岂区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去卒心,非社稷之长计也。”秦桧无言以对,仍推诿此乃皇上之意,并造谣何铸与岳飞有私,改命右正言万俟离为主审官。岳飞父子最后被害死于风波亭。
何铸因秦桧排陷,被谪徽州,居住数月,最后忧国而死。何铸一生廉洁清白,做官之后仍无私宅可居,时常住在佛寺里。他在奸臣当道腐败的南宋朝庭中,虽然不能救回岳飞父子的生命,但是他勇敢正直、光明磊落地为岳飞父子伸张了正义,为后代人所怀念。
悬崖听经
何有,宋朝福建漳浦人。有一年他慕名来漳州白云岩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聆听朱文公讲解经书。那一天朱文公在书院里讲“四书”、“五经”中的“诚意”章。四方学子来听讲的非常多,小小的书院里都坐不下了,朱熹只好把讲经地点临时改放到百草亭前坪埔的草地上来。
朱文公手捧经书,坐在高处,逐句逐字地讲解。学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坐在草地上,将朱文公紧紧围住,个个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讲。
何有刚从漳浦赶来,看到朱文公已经开始讲经,深感失礼就随便在人口处的台阶上坐下来听讲,不敢任意往里挤。朱文公引经据典,设喻举例,深入浅出,讲古论今,讲得非常贴切生动,引人人胜。何有这个漳浦的举人非常用心听,可是由于距离太远,听不清楚。他就不自觉地一点一点地往里挪动。
这个坪埔的西北角有一个缺口,悬崖下面是一个很大的坑垄,要是掉下去不死,也要丢掉半条命。大家纷纷靠里坐,坐到这个地方的人自然也就少一些。何有听得入迷了,他无意中看到这里人少,也就慢慢地一直往这个地方移来,最后就移到了这个坪埔的缺口悬崖上。这里悬崖的石头比前面的空地略为高些。坐在这块石头上,居高临下感到非常满意,听得最清楚,看得最真切。他就这样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听讲。直到朱文公讲完了“诚意”一章后,他才放下了书,揉了揉酸涩疲倦的眼睛,站起来伸展一下酸痛的腰腿。这时他回头一看,才如梦方醒,吓出了一身冷汗。多危险啊!背后是一个大悬崖,要是稍不小心,掉下去就粉身碎骨,什么都完了。
大家都被何有这种认真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就在他坐过的这块大石头上刻下“何有”两个大字,把这块巨石叫做何有石。
表马仇秦
何兑,字太和,号龟津,世居邵武。宋宣和元年(1119年)进士,初任广西提刑检法官。御史马伸宣慰到此,一见贤之,奏请将何兑调为部属。传授他二程《中庸》,何兑归守其学,终身不改,乡人敬重他,至以“中庸何公”目之。
靖康(1126-1127年)初,秦桧为中丞,马伸为殿中侍御史。时金国要宋朝廷立异姓为皇,马伸回书说:“此天位也,安得易?退立不可易议。”拿给秦桧看,要他连署。靖康二年,张邦昌在金人扶植下,建立傀儡政权,自称楚帝。秦桧被执北去,马伸主持御史台事,怒斥张邦昌,不久被贬死。何兑暗中将马伸生平编成事状。绍兴(1131—1162年)中,何兑任辰州通判,秦桧掠取马伸的功绩,把反正之功全部归已。何兑得知后愤愤不平,把他所辑的马伸事状呈报朝廷,表彰马伸的忠直,揭露秦桧的贪功。当时他的儿子何镐劝他要等秦桧死后再呈报,他说:“万一先死,瞑目有余憾矣。”坚持上报,遂触秦桧怒,被贬为廷尉。秦桧死后,他才得复官。
后人崇敬何兑忠直,设祠供奉。清佘明焰有《谒祠》诗云:“尽说梁溪社稷臣,谁知同志有龟津,方州不怕仇秦桧,正史终能表马伸。道在师徒甘蹈死,天怜节义竟全身。……”
何兑家乡在邵武东乡十九都七台山 (今邵武洪墩尚读村)。他在宅第附近凿泉,泉侧有石方平如砚。后人为纪念他,名其泉为通判泉,石称砚石。
搜身除奸
何瑭,明朝安徽武陟人。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还阴谋杀害皇帝,夺取帝位。曾经做过皇帝老师的何瑭,早就看破了刘瑾的野心,总想把他除掉,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天,正好皇帝过生日,午门外文武百官都已到齐,刘瑾也骑着高头大马来了,下马时何瑭突然发现刘瑾的大红朝服里面,露出只有当皇帝才能穿的赭黄色提花锦绣龙袍来,便暗暗地打起主意。
这时文武百官走进皇室,给皇帝拜寿,拜完后皇帝设宴招待,在大家忙着找位置坐下时,何瑭趁机拿起一只九龙杯藏起来。九龙杯是宫中御用宝物,太监发现少了一只大吃一惊,到处寻找。这时何瑭站起来故意问道:“是谁拿了九龙杯?还不快交出来!不然就要搜身了!”众官员不知是计都开玩笑似的说:“搜就搜,搜出来罚他一千杯酒!”刘瑾心里有鬼,一听到搜身,心都凉了半截,不敢让搜,可是他越怕,大家就越怀疑,越要搜身。何瑭说:“这样吧,先从万岁搜起,从上到下,一个接一个搜身。”皇帝听说笑道:“别开玩笑,这殿里的东西都是我的,单拿个九龙杯,有什么意思?”何瑭说:“你是皇帝,理应带头。”边说边给皇帝使眼色。何瑭做过皇帝的老师,皇帝知道他爱开玩笑,只好站起来,解开龙袍让大家看。
轮到搜九千岁,刘瑾脸都吓白了,文武百官早就恨透了刘瑾,见他脸上变色,更怀疑九龙杯是他拿了,便一个劲地叫着:“搜,搜!”刘瑾没法子,只好让何瑭来搜。不料朝服一解,里面竟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赭黄龙袍,刘瑾想做皇帝的阴谋彻底暴露了,大家“啊”了一声,都愣住了。正在这时,只见刘瑾满面杀气,抽出预先藏在袖里的短刀,向皇帝刺去。说时迟那时快,何瑭飞起一脚,把短刀踢落在地上。此时金殿乱了套,皇帝只说了一句:“快把他打死。”就吓得昏了过去。等他醒来时,刘瑾已被御林军打死了。
最后,何瑭也把九龙杯献了出来,说明这是个计谋,皇帝和满朝文武百官都非常钦佩何瑭的忠心和机智。
为父伸冤
何竞,字邦植,明朝浙江萧山县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父亲何舜宾曾经做过司风宪的御史,由于直言无隐,屡次揭发他人的短处,得罪了不少人,结果遭人排挤,回到萧山老家。这时,萧山的知县邹鲁也在朝中做过御史,因贪渎之罪被罢官,但是他善于钻营贿赂,所以不久又被派到萧山来当县官。邹鲁贪钱凶暴,狡猾鬼诈,本性难移,与地方豪强勾结,压榨民财,作威作福。何舜宾回到萧山老家后,仍然不改变以前耿直的作风,对知县邹鲁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于是暗中搜集邹知县的不法证据,并公开加以指责批评,使邹鲁大为忌恨,一心想找机会报复。
萧山境内有一座明湖,控制了附近数千顷田地的灌溉,邹鲁哪肯放过这谋取厚利的机会,就暗中和豪强合谋,由豪强出面强占明湖,向需用湖水灌溉的农民强收巨额水费,邹鲁则在豪强的背后撑腰。何舜宾得知此事,就向朝廷狠狠地告了邹鲁一状。不料邹鲁虽然贪赃枉法,却也知道“朝中无人莫做官”的道理,早就先用大把银子去贿赂他的上级长官。所以何舜宾的状子一递出,邹鲁就知道了。就在这个时候,何舜宾的学生童显章得罪了邹鲁,被判了死罪。童显章在被提解衙府途中经过何舜宾家,就人内向老师请教自保之道,两人谈论甚久。邹鲁认为机不可失,就以何舜宾企图帮助重犯脱逃为名,将他逮捕并押解到广西庆远卫。事后,邹鲁左思右想,总觉得留着何舜宾是个后患,于是就命押解的差役在途中趁何熟睡时把他闷杀了。而且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去逮捕何竞母子。但何竟却抢先一步,带着母亲逃走了。
何竞自父亲遇害之后,始终穿着孝服,前后达十六年之久,以此表示为父申冤雪恨的决心,和对父亲忠直为民的怀念,其情流露,令人感动。不久邹鲁奉调山西,何竞惟恐他一去,报父仇就更难了。于是冒险潜回家中,请求族亲帮助。大家被他一片真诚的孝心所感动,就在邹鲁赴任山西途中捉住他并砍断邹鲁的左腿。何竞不愿连累亲友,就用铁链把邹鲁和自己锁在一起,直奔省衙投案,同时请他的堂伯何泽进京诉冤。
浙江按察司命签事萧忡审讯此案。萧忡早就得过邹鲁的好处,所以对何竞严刑拷问,想屈打成招,何竞悲愤异常,怒目对萧仲大骂说:“你一心想冤杀我,我既然做了,当然就不怕死。但是谁无父母,我为父报仇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我已上诉朝廷,也不是你们这些人擅自杀害的。”说完,咬下手臂上的肉,鲜血淋淋的丢到公案之上,又咬破舌头以血喷萧忡,怨愤之状,使整个公堂都为之一惊。
不久,朝廷派了刑部的官员会同巡按御史,一同来审理本案,初以邹鲁擅自杀害何舜宾,何竞殴伤朝廷命官都判了绞刑。何竞的母亲不服,又独自进京击鼓陈冤,朝廷再命大理寺正曹廉重审。由于押解何舜宾的衙役自首,及开棺验尸的结果,使得邹鲁罪证大白,于是改判邹鲁斩首,何竞流配边疆三年。等到武宗登基,大赦天下,何竞遇赦回到老家萧山与母亲团圆。
潜心著述
卷帙长达一百五十卷的地方志书《闽书》,乃明代泉州人何乔远的独力编著,立论之持正,资料之丰富,为福建其他志书所不及,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何乔远,字稚孝,号镜山,泉州市区人,自幼天资聪颖,年五六岁即能书写工整的楷书,至十四五岁时,工古文诗词。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礼部仪制郎中、布政使、通政使,最后官至户部及工部右侍郎。
何乔远为官清廉,任事尽职,享有“仕不择官,必尽其职;禄不营家,必敬其事”的良好声誉。
明天启二年(1622年)朱元标创办“首善书院”被朱童蒙寻隙弹劾而被罢官。何乔远不怕受牵连,上书说:“书院上梁祭文是我起稿书写的,建书院如果有罪,那我也应当受到处分。”这种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态度,很受时人的赞许。
何乔远在泉州居住的时间很长。他虽然曾经身居高位,但廉洁奉公,生活是“宅仅能蔽风雨,租不足以供食粥。”他在泉州北郊的赐恩岩西南麓,筑有茅屋数椽。平居与儒学子弟讲经,论文于其中,乐此不疲,因该处有石,面平如镜,遂号为“镜山书房”,众人称之为镜山先生。四方学子,“慕镜山而思造其门者踵相接。”为泉州一带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福清人宰相叶向高景慕他的人品和治学精神,特地与南安叶有声、晋江黄国升、郭梦詹等诸名士,远道到镜山书房去拜访,晤谈甚欢。后诸名士还为此留题记事镌于山房前面巨岩上。至今诸石刻尚存崖壁间,成为泉州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何乔远所撰《闽书》,保存了大量史书所未收人的难得资料,常为后人所引用。如关于泉州灵山圣墓的建造时间,就明确记载唐武德中,到泉州传教的“默德那国二人葬焉。”书中还辑录了明代十三朝遗事和碑刻诗词等有价值的资料,为后来修省志者之所本。此外他的另一著作《名山藏》亦有名于世。
事母至孝
何伦,明朝浙江江山人。虽然父亲已去世多年,但他在每年的纪念日仍然哭泣哀悼如刚刚逝世。对母亲至为孝顺,虽然个人贫困节俭,但仍然借贷家用,奉母亲,丰富的食品、整洁的衣服。母亲丢失鸡豚,明里为他寻找,暗地找相似的补还,有的人笑他迂笨,何伦说:“虽然是鸡豚小物,但使母亲挂怀,便心中不安。”
有一次小偷到家里来偷东西,虽然发觉隐忍不发,等到小偷要拿家里烧饭菜的锅时,乃开口说道:“请不要拿,那是我每天用来煮饭菜侍候我母亲的,你若拿去母亲就会挨饿。”那小偷为他的孝行所感动,自觉惭愧,乃尽还他所偷的东西,并回答道:“偷孝子的东西将终身不吉利。”
母亲去世后,周围邻居朋友,赞赏他的孝行,资助丧葬费,他皆不接受。认为自己对母亲仍然孝顺不周,一定要亲自在死后再尽孝心。
何伦事母至孝的事迹,被地方民众传为佳话。
背父逃难
何源澄,明朝邹县人,阳州知州何珠之孙,天性孝友,臂力过人。明天启二年有强盗攻城,源澄当年才十七岁,背着八十八岁生病的祖父,并保护着父母引绳缒城而下,并且行了数里,遇到强盗,持着铁棍,奋力杀退众盗。后来又遇一群强盗,其中有一位认识其祖父,仍对贼众说:“弱孙负老祖,殊可悯也。”乃放了他们。
晚上下了大雨,结了草衣为祖父遮盖,而自己任凭雨淋。又遇贼众千余人,源澄背着祖父立在道旁诉说:“此乃我老祖病父,请留下我一人以帮助全家。”贼众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不忍杀他,让他们安全逃命。
到了济宁,源澄的双足起了许多大水泡,大的有像铜钱那么大,脚底插满了棘刺,有一百多处,但他却完全没有感觉到。
何源澄的孝行被人们传颂称赞,后来被载人地方史志。
宁死不降
何可刚,明朝辽东人,天启中年,从袁崇焕典宁远道中军,为人清廉,善抚士卒。六年宁远被围,帮助崇焕捍御有功,升为都司佥书,第二年再被围攻,依然坚守成功,升迁为参将,主持宁远副将事务。
崇祯元年,巡抚毕自肃令可刚典中军。.以后袁崇焕再 出阵,乃以他为副将领导中军事。崇焕要更置大将,向皇帝上书:“以臣中军何可刚专防宁远。可刚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有所建树,实可刚之力,请加都督佥事,仍典臣中军。”皇帝同意他的意见,可刚辅佐崇焕更定军制,一年省军饷一百二十万有馀,并至春、秋二季的防御有功,进职都督。
二年正月,永平滦州失守,而可刚战古治乡及双望两地,颇有斩获。四月枢辅孙承宗,令可刚督诸将经营双望诸山,以牵制清兵永平之师。令祖大寿诸军直趋滦州,滦州既收复,大清兵放弃永平,可刚遂人城,论功加太子太保左都督,而后锦州被围,可刚督诸将援救,取得邮马山大捷,再次被奖励。
崇祯四年,筑城大凌河,命令可刚与祖大寿保护版筑。八月才竣工,大清以十万兵众来攻,可刚等坚守不下,久而久之粮尽援绝。祖大寿及诸将都要投降,唯独可刚不服从。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命令部下暗中逮捕可刚,并捉到城外杀害,可刚面对屠刀,脸色一点都不改变,亦不说一句话,含笑而死。明朝末年抗清名将,为国家屡建奇勋的何氏祖先何可刚忠于朝廷,宁死不降,英勇献身,他的高风亮节被载人史书,成为后代光辉的榜样。
诚信还金
何绛,字不偕,明朝广东顺德人。当明朝末年清兵席卷中原,他曾与友人多次策划抗清复明皆不成功,后来隐居西樵罗浮山中读书写作,以消其悲愤慷慨之意,宣其浩然正气,决心不为清朝做事。晚年回乡定居,经常给乡亲讲解古今典故,终日不倦,讲到忠孝之事更常常义形于色。性复英爽,以贤、智、信服于家庭和宗族。下面是宗族中流传着他一段诚信还金的故事。
在中年时,何不偕有一位很要好的福建朋友,来广东经商,因动乱路途不便,就将三百两金子寄在何不偕这个老朋友处。二十年后这个朋友已经死了很久,有一天这个朋友的儿子突然来找他,问起他父亲寄存金子的事。何不偕二话没说,就带着朋友的儿子来到一个古井旁边,说:“你父亲的金子寄在我这里,我一动也不动埋在这古井旁边的地里。”朋友的儿子在他的指导下,从井边的地里挖出三百两金子,还包装得好好的,分毫不少。在场的人看了都很感动,为了表扬何不偕对朋友的忠诚不折不扣,对金钱的信实不贪不取,就将这口井命名为还金井,并将它刻在井台上历久不废,作为后代人学习的榜样,还将此事记载在志书里,成为地方永远流传的掌故,何不偕以诚信而扬名天下。
福建晋江“好德”何氏一支的始祖叫何添治,字子进。明朝初年,他在泉州城南以织造为业,由于刻苦勤劳,善于经营,讲究信用,故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不少。有一天晚上,在收拾店铺关闭店门时,发现地上行客人丢掉的一包东西,打开一看,大吃一惊,里面都是一些金珠财宝,何子进就带着疑问暂时收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就见一位妇人边走边流泪,向路边的人家询问是否看到她丢掉的包裹。 原来这妇人的父亲被人诬告,身陷牢狱,而她正想变卖私房积蓄,请人搭救其父亲。子进问妇人包裹里有什么东西,经查证包裹确实为妇人所遗失的,他即当众归还所有的金珠财宝,那妇人感恩不尽,再三叩头致谢,周围的邻里也都为子进拾金不昧的精神所感动,称此织造坊为“好德坊”,从此子进的名声四传,生意越做越好,子孙繁衍昌盛,迁移到晋江以及福建全省各地,成为“好德”何氏一大支派。
为国尽忠
何刚,字懿人,明朝江苏上海人,崇祯三年即一六三O年中了举人。 当时明朝已接近衰亡,内忧外患,天下大乱。何刚怀着匡世之志,投笔从戎,曾经上书朝廷,力陈戡乱之策,以治兵为先,但为时已晚,后来广交天下豪俊,募兵金华,准备北上保卫京城,因京城陷落而返回家乡。
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叛变,带领清兵人关。清兵大规模南下,势如破竹,贪生怕死的明朝官员大都逃亡,何刚毅然北上抗清,紧急招募二千士兵投奔当时兵部尚书史可法属下。史可法很高兴在危难的情况下能得到何刚这一知已的帮助,大大地增加誓死守卫扬州,抗击清兵的信心。
当时十五万清兵在豫亲王多铎的带领下,陆续开到扬州,把新旧两城围得水泄不通,而城内明朝军队只有一万多人,敌我悬殊的形势吓坏了一些软骨头的将领,李栖风、高岐风二将利用夜间,带领所属的部下逃出城外,投降了清营,这一哗变使守城兵力减少了一半,形势更趋严重。但是史可法、何刚以及扬州军民并不被强大的清兵所吓倒,毫不示弱,勇敢地投入扬州保卫战。
南明朝中奸臣马士英不满意史可法与何刚等主战派,下令何刚出任贵州遵义知府,企图分散主战派的力量。史可法见到这一命令,垂泪对何刚说:“你若这时离开,我还有谁可依靠呢厂何刚也哭泣回答说,“请阁下放心,我一定留下与扬州城共存亡。”他不是为个人着想,逃避责任,远走高飞,而是选择为国家为民族尽忠。于是与史可法下了军令:“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
南明弘光元年,即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人多势壮的清军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依仗重炮的威力,将西门城墙轰开缺口,何刚与守城军民不等令下,就奔向缺口挺身迎敌,展开一场肉搏战,一次又一次把清兵杀下去。城墙的缺口越来越多,城下的尸体堆积得越来越高,清兵借着同伴的尸堆登上城头,他们蜂拥扑上来,西门终于被首先攻破。何刚见大势已去,不愿被抓当俘掳,故投井而死。史可法身陷敌围,被俘惨遭肢解,两人同殉国难。民族英雄史可法和一位何氏祖先何刚英勇抗清,视死如归,与扬州城共存亡,为国尽忠的事迹,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驱荷首功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为反抗满清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厦门、金门两岛为基地,领导东南沿海军民展开英勇的抗清斗争。他一直有心想率师东征,收复被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用此长期与满清统治者周旋。但苦于对荷兰侵略者在台的军事布防缺乏了解,对港口的水陆形势十分不明,因此不敢贸然开展军事行动。而我们一位何氏祖先叫何斌,在这一方面给郑成功很大的帮助,使他下定了决心,并取得军事胜利,收复了宝岛台湾。
何斌又名何廷斌,明朝福建泉州人,是个海上冒险家。早年即出海谋生,先曾到日本经商,后到台湾发展贸易,前后达三十余年。明朝末年即公元一六二四年,荷兰人窃据了台湾的南部及北部。何斌生逢乱世,为了谋生之计,乃以干事练达,善于言辞,特别懂得交际,熟悉番语,故受荷兰官僚和商人的信任,以致到当时最大的贸易商东印度公司任通事,为汉人长老。
何斌目睹荷兰人恣意剥削奴役中国人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气愤,切盼有朝一日能将荷兰人驱逐出去,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清顺治十四年即公元一六五七年,荷兰人派何斌到厦门送信,要与郑成功商谈双方通商贸易的有关事宜。到厦门后知道郑成功有攻取台湾驱逐荷兰的打算,何斌深明大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将有关台湾情况详细介绍给郑成功。回台后,安排部下装扮成渔夫设法探测荷兰在台湾的军事布署,以及台湾各大港口的水陆形势,并制成地图,秘密献给郑成功,并亲自带领郑成功的海军船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师,直扑鹿耳门,登陆赤嵌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光复了台湾,取得了驱逐荷兰殖民者的首功。
后来台湾人民对何斌爱国家爱民族的举动,写了一首诗赞扬他:“献图成决策,领港率艨艟,台海升平日,驱荷第一功。”
何字难求
何绍基,字子贞,清朝湖南道州人。道光时中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任福建、广东、贵州分试主考官,提督四川学政等职。他的书法当时特别出名,但他从不表现自己,更不轻易为他人挥笔写字,因此有“何字不易求”之说。
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是长城东部最重要的关口,它北依燕山,南濒渤海,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是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当清代山海关城门重修之际,有人带着重金厚礼,千里迢迢来到书法家何绍基的家乡,请他给城门题字“山海关”,多次登门都被谢绝,来人无奈,就去找何绍基侄儿,侄儿胸有成竹地答应来人的请求,心里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骗取叔叔的真迹。
开始他假装练字,练习写“山”字一次又一次,很是认真。何绍基见侄儿这么刻苦用功,心里非常高兴,便亲手写了一个“山”字,给侄儿临摩。侄儿把“山”字骗到手后,觉得很顺利,就依样画葫芦,改练“海”字,写了一遍又一遍,纸张撕了一张又一张,何绍基见状,又亲笔给侄儿写了一个“海”字。海字一到手,又改练“关”字,这一回他故意把关字写得歪歪斜斜,不像样子。恰巧,何绍基正好与朋友喝酒,酒兴正浓,一见侄儿字写得难看,顿时生起气来,骂道:“你这个笨东西,一个字都写不好!”可他终究心中忍不住,不觉又提笔为侄儿写个关字。谁知,他刚把关字外围门字写好,猛然发觉不对,前几天才有人来求我为山海关题字,我已给侄儿写了“山”字和“海”字,如果再写“关”字,岂不就是“山海关”了吗?何绍基一看出名堂来,觉得自己上当了,气得把笔一搁,不写了。半个字怎么办呢?总不能把半个字给人家,无奈之下,侄儿自己提笔在门内补写余下的部分,成为完整的关字。来人不知底细,高高兴兴地把山海关三字带回去,刻在城门上方。
传说,何绍基写的字闪闪发亮,他侄儿补写的字却没有这个功力,因此此处便出现近看“山海关”远看“山海门”的特殊景观。
奇才妙对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贪玩不爱读书的小孩,很受母亲的宠爱,虽然父亲很严格,但母亲却常常护着他。有一天父亲想检查儿子的学习情况,就叫他到跟前,出了一个“天上”的词让他对,儿子想了半天对不出来。母亲在旁边看了着急,用手指着地下暗示儿子,可是儿子凭小聪明看到他母亲用手指的地下有一堆鸡屎,就回答“鸡屎”,“天上”应对“地下”怎能对“鸡屎”!父亲听了气得直瞪眼。接着又出了一个“父亲”让他对,母亲急忙用手指着自己。儿子看到母亲用手指着胸部的奶头,就喊起来“奶头”,变成“父亲”对“奶头”,父亲气得狠狠地打了儿子一巴掌。何氏子孙应该勤奋读书,好好学习,才不会闹出“天上”对“鸡屎”,“父亲”对“奶头”的笑话。下面是一个何氏祖先奇才妙对的故事。
何雄,字淡如,清朝广东南海人,是同治年间著名的文人,中过举人,任过高要县教谕,以后在羊城设课授徒,跟随的人不少。此人多学博才,有急智,每每语出惊人,有鬼才之称。他擅长对联,关于他的趣话不少,下面有一段关于他对对子的故事。
那时何淡如多年居于香港,在香港一带很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擅于用方言对对子,而且运用得自然成趣,维肖维妙,所以慕名前来对对子的自然不少。一日何淡如在家闲暇无事,正捧一本《资治通鉴》览阅。忽一青年叩门而人,见到淡如便拱手作揖,说来请教对对子,并班门弄斧地先出上联让何先生对下联。何淡如见此情况,忙请那青年端坐,吩咐献茶之后,便请那青年说出联句。那青年胸有成竹说了一句:“有酒不妨邀月饮。”这乃是唐诗一句,要对得绝妙当有难处。但何淡如并不慌张,仔细想了一想,当即对道:“无钱那得吃云吞。”这下联乃是一句广州的俗谚语,用它来对唐诗,一雅一俗,妙趣横生,而且对得也很工整,那青年听后,连连称赞,敬佩不止。
捐赠名圆
何澄,号亚农,民国山西灵石人。早年留学日本,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同盟会”的最早人盟者之一,又是“铁血丈夫团”的军事骨干。辛亥革命爆发后,何澄辅陈其美督师上海,时任沪军督府参谋长。一九一六年五月十八日陈其美被袁世凯收买的张宗昌派人刺死后,何澄看透军阀混战的真面目,从此息影军政,寓居苏州,以办实业,兴教育为强国富民之要。
何澄对中国传统艺术情有独钟,在苏州兴办实业期间就以其极高的鉴赏力与张善子、张大干、叶恭绰等艺术家成为至交。特别是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苏州的网师园,当时称逸园,俗称张家花园特别喜爱珍惜。一九四0年国难当头之时,何澄怀着不忍心这座名园的建筑和假山濒临坍塌之忧的复杂心情,倾其大部财力,从园主张锡銮手中将此园购回,遂复原名网师园,并亲自指导,对假山、树木、房屋和现在被人赞不绝口的室内明清家俱等进行了修葺和整治。
抗战胜利后,何澄离开苏州抵北平,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一日突患脑血栓病逝,生前就不断地交代夫人子女说:“网师园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之所以购买网师园,只是为了避免流失毁坏,将来必还之于民。”所以在何澄逝世后三年,其夫人王季山为实现丈夫生前的遗愿,维护网师园竭尽了全部心力和生命。何澄夫妇去世以后,他的子女一致遵照父母的愿望,于一九五O年把它捐献给全中国人民。如今苏州的网师园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任凭人民寻古探幽,尽情游畅,让全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民族光辉古老,叹而观止的园林文化。后来网师园作为“以少胜多”的典范,被移植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大地增强中华民族园林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何澄高瞻远瞩为保留和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们一家人为网师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我们何族的骄傲和榜样。
何澄的三个女儿后来也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三位杰出的女性。何泽慧,中科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与丈夫钱三强在四十年代的法国巴黎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工作时,共同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在当时轰动欧洲。何贻贞从事光谱学研究,钇的光谱线从可见光到紫外线就是她最早标定的。其丈夫葛庭燧是中国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有三项物理学的定理都是用他的姓氏命名的。何泽瑛一直从事植物形态和种子方面的研究,成为中国植物学界有较大成就的研究员。
众望所归
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曾任澳门何氏宗亲组织一何族崇义堂联谊会会长,曾经出席第二届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并主持了在澳门召开的第五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他是现代优秀何氏宗亲中一位最杰出的代表,他当选澳门首任特区首长是何族的骄傲。
何厚铧虽然出身于豪门望族,但没有骄奢之气和纨绔之风,年仅十三岁在澳门中学毕业后,便跨洋过海到加拿大留学。腰缠万贯的父母生怕孩子受不了那个洋罪,每年拨出数万美元专款,何厚铧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但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与其他贫寒子弟一样省吃俭用,磨炼自己,半工半读,自食其力,每年放假都把钱分文不少带回家里。何厚铧学习勤奋努力,学业十分优秀,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位之后,又考取加拿大特许核数师,注册会计师。他不愿受父辈大树的庇荫,只身来到香港,默默无闻地在毕马城会计师楼当一名普通的核数师。
父亲何贤病重,何厚铧临危受命回到澳门掌管家族产业,年纪轻轻就当上大丰银行代总经理。当年秋天银行发生挤提,五个分行纷纷告急,而何厚铧表现异常镇定,一方面吩付各工作人员:“不管存户要求提款多少,都要照付不误,不管存户如何急躁都要耐心热情,服务周到不要惊慌。”另一方面他迅速到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求援,借调资金缓解燃眉之急,这一招果然奏效,挤兑风波很快平静下来了,因而挽回了一场危机。何厚铧在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为众人所折服。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打破常规,实行家族企业改革,这则是振兴大丰银行的关键。家族企业最致命的弱点是没有形成一套圆满的运作机制,由于企业架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要达到公私分明是主管者最大的困难。因此纯家族式的企业管理必然逐步过渡到半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他采用掺砂子的方法逐步向纯家族式的管理开刀,使专业管理人才均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家族企业管理与决策,从而有效地搞活了他父亲留下半死不活的“烂摊子”。今日大丰银行业绩辉煌,屡创澳门银行业多项之最,成为全澳门赢利最高的银行,闯入亚洲银行五百强。一九八五年何厚铧被推选为澳门银行公会理事会主席,执掌全澳门经济实权。
其父曾于五十年代组织成立福利公共汽车公司,获得澳门公共交通专营权,但福利公司后期亏损严重,背上包袱。何厚铧一九八八年即与其他两位青年商人合作,共同组创新福利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改造旧有的烂摊子,重塑澳门公共汽车运输公司的新形象。于是何氏家族的生意到了何厚铧手中就枯木逢春,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他以岭南人特有的精明谦和,及一种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风波诡谲的商战中屡占先机,家族生意兴旺于澳门的繁荣发展中。现在何氏家族生意触角几乎遍布澳门的金融、娱乐、交通、文化、服务等诸多领域,何厚铧家族也许不是澳门最富有的家族,但却是最具政治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爱国家族。
何厚铧秉承何氏家族的遗风,不摆架子,有急公好义,古道侠肠,经常介入社会,为人排难息事。澳门汽车运输交通因罢工造成社会混乱,他主动调度运输,疏散码头旅客,平息了一场社会风波。一九九三年七月,因“道路法典”条文不完善导致有关行业停工,在澳门引起一场更大的混乱。何厚铧接受中华商会委托,以他的社会关系和应变能力,迅速平息了社会动乱。在回归前许多鲜为人知的纠葛事端中,他不厌其烦,不辞劳苦,为人排解,往往使双方获得满意的结局,和气收场,在诸多事件合理解决中表现出令人折服的才智,树立起独具魅力的公众形象,从而赢得澳门各界的认同,以高票当选为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真正是深得人心、众望所归。
风云人物
何大一博士出生于台湾台中市,父亲何步基给他取名为“大一”,这两个字原是道家用语,寓意宇宙万物的根源。他三岁时父亲毅然决定离乡背井到美国攻读工程学博士,靠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当何大一十二岁随母到美国,看到父亲为了追求学业,甘愿抛弃长达九年的家庭生活,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中国文化重视读书,重视教育就是后人受惠无穷的精神遗产,也是父辈传给他最珍贵的财富。
何家到美国洛杉矶市中心一个落后的非洲裔社区落脚。何大一上学因不懂一句英语,而经常被同学耻笑,面向异国文化的震荡,他虽然性格变得更加内向,但没有惊慌失措,而把全部精力专注于学业,认真学习一套教非母语人士学习英语的课程,下课后再从电视节目中学些短语。开学仅六个月,何大一就克服了不懂英语造成的困难。高中毕业后何大一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主修物理和数学,但后来凭自己敏锐的悟性,发现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已成为科学研究当红的领域,就决定转学到哈佛医学院。投身医学是他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使他虽居劣势,但终于走向他出头的一天。
机遇总是给予头脑有准备的人士,在世界上尚无人知道爱滋病和病毒存在之际,何大一已经在治疗感染爱滋病的患者,并下决心要去征服这种罕见的疾病。当时医学界有人认为爱滋病免疫系统的崩溃是由兴奋剂药物所引起的。又有人认为是过多性伴侣导致的过敏反应,而何大一就怀疑是由病毒引起的。中华文化的修养以及移民经历养成他出奇冷静和勇敢的个性。他不顾生命的危险及同行的白眼,经常去寻找那些男同性恋者。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大一不仅分离出爱滋病毒,而且证实病毒在感染初期几个星期内突然下降,甚至降到无法侦测的程度,他的这一发现导致了以后鸡尾酒混合疗法的成功。何博士发现的这种疗法,能使三分之一的爱滋病毒感染急性期病人,得以控制血液中病毒的数量,也能使晚期的病人缓解,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其先驱研究至少使病发时间延长数年,而且极可能为治愈病患者带来曙光,意义非凡。
他曾创出多个“第一”,包括首次以终点滴定培养法测定患者体内病毒含量;首次在男性精液中释出病毒;首次发现病毒会侵人中枢神经。何大一更卓越的贡献在于将定量概念首次引入爱滋病毒学的研究,创建一个病毒动力学的新学派,这是现代医学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因他过去的成绩和今后发展的潜力,这位年纪轻轻仅三十七岁,且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少数族裔,被破格任命为美国艾隆戴蒙德爱滋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及洛克斐勒大学教授。
何大一的成功在于永不疲累和无休止的努力,加上幸运。这句话长久以来证明对所有科学家都适用。立志毕生献身爱滋病研究的何博士已经找对了方向,并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一个年青的华裔移民到高度竞争的社会里,在时间的压力下,他想与家里人充分相处已成生活的奢望,兴趣与嗜好都被研究剥夺了。由于他华裔的文化背景,因而愿意比他人付出更多的辛劳。特别是处在充满机会的美国,在他获得机会后也正是他的华裔文化传统,更容易聚集一批优秀专家来共同努力。这些都是他事业顺利和成功的原因。
何大一博士因在治疗世纪绝症爱滋病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发现而荣膺《时代周刊》九六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刑》评论说,何博士不是制造最多头条新闻的人,但他缔造了历史,当今后再撰写这个时代历史时,会把人类在对抗爱滋病之战中扭转乾坤的人视为真正的英雄。
该杂志自评选以来接近七十个年头的悠久岁月中,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华裔人士仅有四人,即一九三七年获选的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以及一九七八年与一九九五年两度获选的中共元老邓小平,而历年曾获选为风云人物的亚洲人士中,除上述外也只有一九三O年的印度“圣雄”甘地及一九八六年菲律宾总统科拉桑,以上当选者均是以其政治影响而获推崇,而因科学成就成为风云人物的华裔只有何大一一人。
自学成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研究所所长,国家级专家何光岳,湖南岳阳县人,已经出版了《中国民族源流史丛书》等几十部专著,发表三百余篇学术论文,共约800万字,史学界有人称他为“史坛怪杰”。然而有谁知道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学者,却是一位仅拿到小学毕业文凭靠自学成才的农民。
何光岳七岁丧父,七口之家全靠母亲和大哥拼命劳动养家糊口,一年中有半年靠吃红薯、野菜度日。寒冷的冬天,一家人躺在破麻袋垫的木板上,盖的是有几十年历史又黑又硬的破棉絮,没有棉衣,没有袜子,兄弟几人蜷缩着紧紧地挤成一团,还是颤抖不已,夏天没有蚊帐,洞庭湖区的蚊子有虾米那样大,何光岳家只得夜夜焚艾蒿、辣蓼草驱赶毒蚊,浓烟呛鼻,令人喘息,邻居们讥笑他们哥儿,个个是“八卦炉里炼出的孙悟空”。苍蝇、蚊子的叮咬,致使他们每年夏季都要生几茬疮毒。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哪还有钱供何光岳上学读书;后来在堂兄的帮助下向何氏宗族申请公费上学,这才领到一张小学文凭。
贫困的家境再也无法供何光岳上中学了,他只有去放牛,一边放牛,一边借书读,他经常燃着乾蒿和竹蔑,诵读达旦,有时几乎忘记了昼夜之轮转。家里太穷买不起纸笔墨砚,就经常聚砂为纸,折柳为笔,又写字又画画。他从小就很聪明,精力过人,且有很强的记忆力,读过的书不仅能领会精髓,而且近几过目能诵,再加上勤备以及惊人的毅力,因此进步很快,十二岁便开始自学历史、地理,并将初高中课程读完。有一次他把牛拴在草地上,自己搬上一张小板凳,趴在一所中学教室的窗台上听国文老师讲解《古文观止》。有一个学生背不出《岳阳楼记》正挨老师的教鞭,何光岳跳上窗台大喊:“老师,您不要打他,我来替他背书。”李老师惊奇地望着这个放牛娃,叫他进教室背诵课文,何光岳一口气背诵完368字的《岳阳楼记》全文,果然一字不差,老师非常高兴,允许他进教室听课。
后来,何光岳当了农村农业技术干部。他花费很大精力去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去钻研粮食、经济作物、土壤、肥料、植保、气象等,一有空便去逛书店,光顾图书馆。炎夏的夜里,为了躲避蚊虫叮咬,只得把电灯拉到蚊帐边,把书带进蚊帐里读,经常弄得满头大汗,汗水湿透衣衫、竹席而不顾,困倦了就咬朝天辣椒或用生姜磨擦额角,使口、额头火辣辣地驱除睡意。寒冬以冷水洗脸泡足,保持头脑清醒。他不仅勤学而且好问,经常远近到处求教,并亲自参加农业实验,试验成功早稻晚种的新成果,即“倒种春”品种和成功从海南岛引种木薯,为粮食生产作出贡献。
何光岳还效法司马迁走出书斋,到各地进行考察和调查研究,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通过挖掘和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传说,参阅有关史籍,考证地名和地形变迁,写出洞庭湖变迁史,以及杨幺起义历史地理研究,编纂岳阳楼志等,获得专家的赞赏。
何光岳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破格录用,他以勤奋、毅力、德操作为座右铭,每天坚持十四、五小时用于读书写作、调查思考,并且嗜书如命,以自己微薄的工资购置了三万多册图书。被湖南省评为十大藏书家。他的巨著十五分册,八百万字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以崭新的源流史体裁,采用泛史学和模糊史学的观点,填补了史学界研究的空白。不久的将来还将完成二百万字以上的《中国姓氏史》,使海外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根,使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古老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引以自豪,他为中华民族完成一项.有利子孙千秋万代的宏伟基业。
善行可嘉
台湾嘉义市宗亲何明德是“嘉邑行善团”的创建者。过去二十四来率领行善团团员在嘉义、云林、台南三县偏远地区兴建两百余座桥梁,改善台湾农村生活。一九九五年被菲律宾“麦格塞塞奖”评审委员会评选为“社区领袖奖”的得奖人。“麦格塞塞奖”是亚州声望最崇高,且见重国际的大奖,由于审核过程十分严格,除非有特殊贡献并不容易获奖,因此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
何明德宗长是土生土长的嘉义市人,年轻时曾任职水利会,对土木工程极为在行,后来在嘉义市广宁街开设杂货店,本人笃信佛教,热心行善。二十多年前他的一位好友骑车因马路的坑洞而摔倒,伤势严重。他到医院探望,深感路面不平,害人不浅,所以和一群好友利用晚间修补道路,不为人知,不求名誉。一九七一年嘉义中埔乡国小一对兄弟,因下雨河水暴涨,在涉水过溪上学时双双灭顶。消息传出,引起他造桥行善的念头,于是发起组织“嘉邑行善团”,发动亲戚朋友出钱出力,筹募建桥经费,亲自勘查、设计。利用休息日,大家不用通知,上午七时,自动带工具在嘉义市民族国小前集会出发造桥。由于何明德以刚毅正直闻名,在他“做善事,积功德,为善最乐”的感召下,加入行善团的人愈来愈多。上班族、企业家、教师、记者、家庭主妇,男女老少,甚至国外都有人加入行善团行列。行善团没有固定的团员,没有组织章程,每人出钱以一百元为限,以示人人为善机会均等,且从来不报姓名,不求表扬,做善事天知道,只求自己心灵安定,这些就是行善团的特别所在。
嘉邑行善团在穷乡僻壤居民的要求下,足迹遍及嘉义、云林、台南,并远及南投等许多地方造桥。二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二百一十二座桥,长短不一,短的不到十公尺,最长一百零五公尺,宽七点八公尺,这座桥前后花了三今月时间才完成。行善团又为未来设计许多新的桥梁,直到任何地方都不需要造桥为止。造桥之余,行善团也将剩余捐款用来济贫、施棺,协助无力下葬的死者人土为安。
何明德最能感受上天对善心人的照顾,七十四岁高龄走起路来仍然健步如飞,经常带着他特有注册商标的笑容。一个人做几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做善事且不计报答,不求名誉。何明德宗长把“麦格塞塞奖”五万美金,全部捐给行善团做基金,本人继续做善事,并培养行善团的接班人,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海外赤子
加拿大国家文明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东方文化研究专员何万成博士,是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是加拿大实用人类学学会的创始人,并曾任加拿大民俗学会主席。他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尤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精深研究。他虽然在海外出生成长,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深以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他把中华文化当作团结华人在异域奋斗的纽带,积极宣扬中华文化。他对南洋和北美的华人社区文化作过长期的专门考察,写了大量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题论著。在筹办加拿大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工作中,他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
何博士的祖籍是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福塘村。他1939年3月27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他虽然出生于海外,但从小受到良好的华文教育,从当地的正修小学、华仁中学到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无论在学识上或思想品德上,他都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使他的中国心根深蒂固。
他在南洋大学修完史地与教育,又到新加坡念了行政管理与国际法。由于认识到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对于海外华人的重要性,他决定赴北美深造,以学习用西方最新的社会学理论和科技手段研究华人文化,并实地考察当地的华人社区。何万成是用科学方法研究加拿大东方文化的第一位华人学者,他是一位锲而不舍、求索不止的学者,学识渊博,治学方法严谨又新颖。他用人类学、种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方法研究移民的历史与他们的谋生之道,并研究他们的团体活动。他利用录音、摄影、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各种资料记录下来,进行深人分析。他的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甚丰。后来他应聘到加拿大国家博物馆担任亚洲项目的负责人,随后又担任东方文化研究员。
在加拿大文明博物馆建成开馆以后,首批展览的除加拿大的第一民族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之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光荣。中国传统文化能取得首展资格,除了因为这一古老文化本身的源远流长之外,与何万成博士长期以来的艰苦努力和精心设计、筹划也是分不开的。为了筹办这个展览,何万成花了多年时间进行研究、考察、筹划、搜集资料与文物。他咨询、采访不同地区的华人社团,向老一辈华人请教。他冒着酷暑严寒,风尘仆仆,东奔西走,足迹遍及加拿大各大小城镇。
这一题为“中国文化在加拿大”的展览,以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立场来表现华人移民的加拿大130多年的历程。一组组实物、图片辅以现代化的音像设备,展示了一个多世纪里加拿大华人所经历的曲折坎坷的道路,显示了华人文化对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贡献。从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100多年来华人在加拿大如何从受歧视、被隔离的状况经过奋斗而踏上成功之路,从而被尊敬,受欢迎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大大扩展了中华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中的影响,使加拿大人民增进了对古老中华文化的了解,当时甚至一度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可谓规模宏伟,盛况空前,成效卓著,影响深远。
在赞叹这一展览的巨大成就时,人们对何万成表示由衷的敬佩,为有何万成这样一位海外赤子而感到自豪。
何氏九仙
人们传说:在汉武帝时,安徽庐江有一个何任侠的人,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人,除了老大的额头中间有一只眼睛外,其余八人都双目失明。
有一年,何任侠带了九个儿子,到了江西临川淮南王刘安家去作客。那天晚上,他们听到父亲和刘安在堂上窃窃私语,似乎在商量什么重大事情。何氏九兄弟就躲在屏风后而偷听,才知道刘安要谋反。九兄弟认为这是叛逆行为,便苦苦劝告父亲千万不要和刘安合谋。可是父亲说啥也不肯听儿子们的劝告。这可把九兄弟气坏了。当天夜里敲响二更,他们撬开窗户,悄悄地从屋后逃了出去。第二天,等到何任侠知道的时候,九兄弟早已不知去向了。
何氏九兄弟历尽千难万险,翻过巍巍的武夷山,涉过滔滔的闽江水,经过了福州的鼓山,福清的石竹山等地,来到了仙游县海滨的一个地方。这时秋已深了,只见满山遍野的枫树,叶儿艳红欲滴,胜过二月的鲜花。老大心中无比喜悦,把见的到的情况告诉弟弟们。大家都感到欣喜,决定当晚在这里过夜。他们采来了枫叶,折来了枫枝,不一会儿就在山顶盖起了一座红艳艳的,别具一格的枫亭。后来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叫做“枫亭”。
第二天,天刚黎明,快乐的鸟儿在林间叽叽喳喳地叫着,何氏兄弟早已起来了。他们离开了枫亭,一直往北面的方面走去。经过一天的旅途跋涉,已是傍晚时分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如海龟的小山,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郁郁葱葱。山脚下,一条清清的小溪,欢快地向东流去。眼看山水如画的美景,老大高兴极了,连忙拉弟弟们的手,来到溪边。大家忘记一天的疲劳,捧起清凉的水,咕噜咕噜地喝起来,只觉得一股清甜的味道沁人心脾。最小的弟弟喝完水,又伏在溪边洗脸。忽然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眼睛睁开了,这可把大家乐坏了,争先恐后捧起水往眼里洗。不一会儿大家的眼睛全睁开了,见到了光明。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传说把这个地方取名为仙水村。人们还在溪边建了一座洗睛亭。
何氏兄弟重见光明后,欣喜若狂,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当天晚上他们就爬上了九仙山,决定在那里筑舍安家。大家七手八脚忙了一夜。天将黎明时,房子快建好了。这时有几个樵夫正要上山砍柴,刚走到山脚下,只见山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他们以为山上失火,不由得大叫起来。何氏九兄弟听到山下的喊声,不知什么原因,赶忙收拾东西,往东面逃走。至今在九仙山和何岭的石头亡仍有巨大的脚印,传说这是当时他们逃走时留下的脚印。
何氏九兄弟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里群山环抱,松柏垂荫。一个天然的石湖,宛如一面银白的镜子。湖的四周,怪石嶙峋,千岩竟秀,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游览胜地,何氏九兄弟被眼前的美妙景色陶醉了,从此,他们便在这里居住了下来。
当时仙游一带瘟疫盛行,灾害频繁,人民叫苦连天。可是当地官府根本不顾人们死活。何氏九兄弟知道这一情况后,深为关切。白天,他们上山采药,晚上他们在湖边炼丹。他把炼出的驱邪避瘟丹,送给有病的百姓,每人吃一粒,病立刻就好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消息越传越远,连莆田、惠安等地有病的人,也都到这里来取。从此远近地区病瘟逐渐没有了,人民益寿延年,平安无恙,九兄弟心里高兴极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何氏九兄弟不知在山上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又来到了。这一夜皎洁的明月高悬空中,银光洒满大地,把群山的轮廓勾勒得分外清晰,把山巅的石湖照得闪闪发光。九兄弟临湖而坐,饮酒赏月。忽然,湖中金光万道,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刹那间,湖中跳出九条鲤鱼,身上长出了翅膀。原来,这湖中的鲤鱼吃了九兄弟炼的丹,已经成精,要上天了。九兄弟心中大喜,每人各乘一条鲤鱼,飞上天成了神仙。听说何氏兄弟上天后,还经常显灵,保佑百姓。后人为了纪念这九位为人民做好事的仙人,就在湖边建了一座九仙祠,雕塑他们的神像。这湖就命名为九鲤湖,至今在湖的旁边还有他们炼丹留下的遗址,这里也成了闽南地区著名的风景区。
生死相依
宋国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叫何贞夫,她的丈夫韩凭在宋康王的手下做一个小官。宋国的君主是一个贪恋女色、花天酒地的昏君。有一天他知道韩凭的妻子何氏是个美女,便起了邪念。有个叫苏贺的奸臣看出康王的心思,拍起了马屁,说“大王看中了何氏,那是他们的福气,只要给韩凭那小子一点好处,他哪有不对大王您感恩戴德的?”康王嘿嘿一笑说:“那好,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吧。不过要小心为好,不必过于张扬。”苏贺领了康王的旨意,一脸得意地退了下去。
苏贺回到家里,就把几个心腹仆役召到内屋里,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那几个家伙听了频频点头,然后就鬼鬼祟祟地出门去了。
过了半响,门外有人进来通报,说是韩凭到了。苏贺连声说“有请”,便把韩凭引进了内厅。见厅内摆了桌酒席,韩凭疑惑不解地问:“大人今天叫我前来,究竟有何吩咐?”
苏贺先让韩凭坐在桌前,又替他斟上一杯酒,然后自己也端起酒杯,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今天是特地为你摆酒贺酒的呀!”
韩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道:“不知小人喜从何来?”
苏贺嘿嘿一笑说:“大王看中了你家夫人,要接她进宫去享福了。你嘛,也要发财啦!”
“什么?”韩凭好象当头挨了一捧,一阵头晕,“这怎么可能!”
苏贺忽地拉长了脸,恶狠狠地说:“这事还能开玩笑吗?你可要放明白,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真有此事?”韩凭猛地站起身来,冲出房门,拼命往家里跑去。
韩凭一口气跑回家,只见房门大开,里面空无一人,他大声呼喊妻子,可哪有何氏的影子啊!几个邻居闻声过来,告诉韩凭说:“刚才有一辆马车来把何氏接走了,说是你在路上摔坏了腿,要她前去照料。没想到你倒自己回来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韩凭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可他顾不上说话,一转身又发疯似地向王宫跑去。他拼命敲打着王宫的红漆大门,哭喊着妻子的名字。这时门里闪出两个凶神恶煞般的卫土,把他抓了进去。
第二天,韩凭因为大胆冒犯君主,被罚去城外做苦工了,一个文弱书生很快就被折磨得不像人样。韩凭有冤无处申,有苦无人诉,心里又惦念着妻子何氏的命运,真是痛苦万分。
再说那何氏被骗进王宫以后,死也不肯让宋康王欺侮玩弄。她整天不是哭哭啼啼,就是闹着撞墙自杀,弄得康王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她关在一间小屋里,派几个宫女看守着。
一天,何氏偷偷地写了一封信,托一个好心的宫女悄悄地带出宫外,送到了丈夫的手里。韩凭读着妻子的来信,不禁失声痛哭。这事被卫士们发现了,抢过书信,把它送给了宋康王。康王一看,上面只有十二个字:“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看了半天,也没看懂什么意思,于是就把苏贺召来,让他解释。苏贺接过书信,眼珠骨碌碌地转了几圈,就对康王说:“这是何氏向韩凭表达思念之情的信。这‘其雨淫淫’是说她愁思像阴雨一般连绵不断;‘河大水深’是说他俩被大王相隔,不得往来;‘日出当心’意思是对天发誓,矢死不二。”宋康王听了,心中大为不快,“这女子居然还想着韩凭,怪不得整天哭哭啼啼的,不肯好好侍候本王。”苏贺在旁边奸笑一声说:“其实大王也不必过虑,那韩凭恐怕也熬不了几天。等他一死,那何氏断了想头,自然就顺从大王了。”康王“嗯”地一声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点了点头。
果然不出三天,便传来韩凭自杀的消息。宋康王十分高兴,连忙派宫女去告诉何氏。何氏听到丈夫的死讯,顿时昏倒在地,醒来后放声大哭,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何氏似乎平静下来不再哭闹了。康王以为何氏已经回心转意,便派人把她带到楼上,陪自己饮酒作乐。一连几天康王得意洋洋,好不快活。只是何氏坚决不肯饮酒。康王每次劝酒,都被何氏洒在衣裙上。
这天,康王又在楼台上宴请群臣,几个奸臣和昏君喝得不亦乐乎。何氏乘他们不防备,突然站起来,纵身跳下楼去。两旁的人急忙伸手去拉,哪知道,何氏的衣裙早被酒浸酥了,一拉就破。楼上的人只抓到几片破布,何氏已撞死在楼台下的台阶上。这位刚烈的女子在腰带上写了一封遗书,请求康王把她和韩凭合葬在一处。康王恼羞成怒,哪里肯答应。他命人修了两座坟,中间故意将它们隔开好几丈远。他冷笑着说:“不是说我河大水深吗?我偏偏把你们隔开,看你们再传什么书信吧!”
奇怪事情发生了,一夜之间,两座坟头上各冒出一棵树,并且越长越高,长长的树枝就像人的手臂一般向对方伸出。十天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两棵大树的枝叶已经密密地交叉在一起,融为一体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杜鹃鸟,双双落在树上,发出凄婉的呜叫声。
人们为了纪念何氏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就将这两棵树叫相思树。相思树表达他们生死相依的炽热感情。
仙姑传奇
《福建通志》载:“姑世居武平南岩。”康熙《武平县志》记载:“何仙姑世居南安岩。”即武平县岩前镇的“狮岩”,又称“狮口”,素为武平八景之一的“南岩石洞”。何仙姑是何大郎公之女,生于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即公元九二七年)。据《何氏族谱》记载,仙姑生时情况异凡,幼性清净,不饮酒,不食荤,誓不嫁人。她甚得父母宠爱。又据县志载“吕纯阳(即八仙之吕洞宾)见其仙质,日过索饼啖,给与之。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避居南岩。长年隐居狮岩之中,修其真性。”传说何仙姑能知过去未来之事。善男信女不知其名,都称她为“仙姑”。仙姑天生善根,喜为人排难解困,消灾除病,颇识中草药。方圆数十里内,谁家大人小孩生病,凡有求于仙姑,她抓一把草药及供奉神灵的香灰,给来者回家治病,患者服之,往往药到病除。因此,何仙姑颇受远近百姓的敬仰。
北宋太祖乾德二年,有泉州府同安县,姓郑名自严(俗称定光古佛),抵岩前募捐化缘,说岩前狮口宜建禅堂。仙姑时年二十八,郑自严欲撵走仙姑。仙姑对自严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静修在这里,岂肯让岩而到其他地方去呢?”原来狮岩本属仙姑生父何大郎公所有。郑自严为使何大郎施舍狮岩为佛殿,并捐资献田建寺供僧,传说他作起佛法来。他跌坐岩中,大蛇猛兽皆驯然盎伏,倾刻间化为乌有。仙姑见状,当即告知其父大郎公。何大郎钦其神异。遂施岩为佛殿,捐地三十三亩八分为均庆寺建宅宇僧房,腴田四千七百八十坪,粮米正耗三十九石三半八合,塘田四十六亩,永充供养。
何仙姑卒于宋哲宗元献元年丙寅(公元一O八六年)何大郎公世孙六一郎家中。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共十四个皇帝,享年一百四十九岁,为武平县有史至今最长寿的人。据族谱记载:仙姑寿终时,听到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霄汉,见者无不惊奇。乡人生加敬慕,塑造像于仙姑楼,僧人供奉,长年香火不绝。
庐江三高
何氏宗族府第通常写有“三高门第”的横批,三高是指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南北朝时期庐江人。老大何求字子有,号东山,老二何点字子皙,号大山,老三何胤字子季,号小山。三人的学问就像三座高山引人注目,他们虽然博学多才,最后皆谢绝仕宦,过着隐居生活,成为一代高士。
求、点两兄弟,不结婚不当官,当时称为通隐,在南北朝时期非常重视门阀观念的士大夫家族中是很难做到的。两人博览群书,才智过人,遨游人间,天下闻名,上层社会以与他们结交为荣,当朝皇帝曾多次甄拔聘任,均不愿接受,最后逃避于深山小阁,钻研学问,著书立说。
何求,作过宋太子洗马,丹阳县丞,一生清廉无私欲。妻亡之后,隐居波若寺,自此足不出户,消声匿迹,后又因父母亡故,先后隐居虎丘山、南涧寺,朝廷多次征召拜宫,力辞不就。
何点,年十一岁父母双亡,为父母守孝,几乎灭绝了个人的一切欲望。成年之后,感悟世态炎凉,哀其家庭之不幸,便打算终生不做官,不婚娶,杜绝私欲。在其祖父强迫下,娶了琅邪王氏为妻。礼毕,将人洞房,何点泪流满面,痛不欲生,誓不相从,结果是不欢而散。他虽出身世族大家,但从不以门户自矜,胸怀坦荡,好结交,喜谈论。常穿草鞋,乘柴车,随心所欲,世人称他为“孝隐士”。
胤公八岁时就失去父母,但勤学好问,拜沛国刘锹为师,学习《易经》及《礼记》、《毛诗》,又进人钟山定林寺学习内典,所学皆通。齐武帝时被任命为建安太守,施政时对民有恩惠、诚信,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不敢有所违抗,每到过年他就释放所有囚犯,让他们回家团圆,而囚犯皆依期而返。这在当时是破例首创之举,就是到了现代仍很难见到这种情况出现。后来胤公隐居会稽苦邪山云门寺。武帝即位时又要起用他为光禄大夫,始终坚辞不就,逃迁到秦望山,盖起学舍,招收学生,筑起小阁,生活在山中。有一次山洪并发,冲毁了所有的建筑物,唯独他所居的小室安然无恙,太守王元令人刻石称颂纪念。
胤公曾受命领导组织了二十人庞大的班子撰写《新礼》,位至国子祭酒,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校长的职位。他一直活到八十六岁才去世,死后留给后代许多著作,如《百法论》、《十二门论》、《注周易》、《毛诗统集》、《毛诗隐义》、〈礼记隐义》、《礼答问》等。
东海三何
东海何氏是中古时期何氏最具影响的三大郡望之一,即庐江何氏、陈郡何氏以及东海何氏。而东海何氏这个家族是以文化上的卓越建树而出名,家族中多有文学奇才,成员多以文事出众,多年以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当时文化还不那么普及的年代里,形成了家学的传统。下面介绍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人何逊、何思澄、何子朗,俗称“东海三何”。
何逊,字仲言,南朝东海郯人,八岁就能作诗,不到二十岁就举为秀才,才思敏捷,诗作多有奇妙独特之处,深受当时文人们推崇。大文学家沈约对他的诗特别欣赏,说:“我每读他的诗,一天要重读三次,好像还觉得不够,还想再读,不愿意停止。”连梁元帝也称赞他的诗为“少而能者何逊。”他品行清洁,志趣高雅,对梅花有特别爱好,擅作咏梅诗。梁朝时任扬州法曹,家有梅花一株,含苞待放,清香袭人,何逊常吟咏其下,流连忘返。后奉调到洛阳做官,还时时怀念扬州的梅花,以致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眷念之情不能自己,竟向皇帝上书,请调回扬州再任,回任时刚好梅花盛开,他欣喜异常,即邀请天下文士赏梅咏诗,并终日徘徊树下,吟诗作文,每日里只见眼中梅花,不知还有何逊其人。著作有《何水部集》。
何思澄,字元静,南朝东海郯人,少年勤学刻苦,擅作诗文,大文学家沈约在读到他的《游庐山诗》,大加称赏,自以为不如,并在别墅新建的阁斋中,命人题此诗于墙壁上,可见他的诗在当时的影响力,著有文集十五卷。开始被任命为南康王侍郎,升迁治书侍御史?最后任武陵王中录事参军。
何子郎,字世明,南朝东海郯人,早有才思,工清言,太子詹事周舍与他接谈,非常佩服他的议论精辟,当时人称为“人中爽何子朗”,历官员外散骑侍郎,出为固山令,卒时年二十四岁,与思澄、何逊俱擅文名,世人称为东海三何,子郎最多,他也有文集行于世。
四友人家
何氏的郡望堂号作为何姓氏族文化中特殊部分,历史悠久,渊源有自,具有突出的姓族文化特色。它们当初原是表明地域关系,或作为家族的徽记,后来便演变成为姓族的专有符号。今天,透过一个个具体的何姓郡望堂号,我们不难看出在其背后所包含的厚重的文化内容。
何姓的“四友”堂号,也有称作“四杰之家”。其来源有四种说法,一说是南朝宋代的何长瑜,东海郡人,曾做过增城的县令,有很好的政绩,且性格豪迈,很会作诗词文章。当时与谢灵运、荀雍、羊浚以文章结为好友,并一起周游山泽,故后人称之为“四友”。
第二种说法是,何良俊,字元郎,明朝江苏华亭人,少年好学,以贡生人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与当时学界名流上海张之象、松江徐献忠、董宜阳等为友。后于仕途久不得志,乃弃官归隐,笃志向学,相传终日与书籍为伴,二十余年不下楼。有藏书四万余卷,名画百余幅,古帖数十种,都被他披阅一遍,因此史称博览群书,学问广博。同时他的处世态度又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李白三人为友,加上他自己合为四友,甚至把自己读书的地方称为“四友斋”,把所著书籍称为《四友斋丛说》。他的后人为了对他永久怀念,便把家族的堂号称为“四友堂”。
第三种说法,何景明,字仲默,明朝河南信阳人。八岁能诗和古文,十五岁就参加乡试,十九岁中了进士,授中书舍人,进升吏部员外郎,正德年间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景明为官,志操耿介,崇尚节义,淡薄荣利,有国土之风。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与李梦阳、边贡、徐祯卿并称为文坛“四杰”,著作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等。后代即自称为“四杰之家”。
第四种说法,何凌汉,字云门,清朝湖南道州人。嘉庆十年,廷试探花。道光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并且在吏部、工部也任职很久。历主广东、福建、浙江、顺天乡试。其间主持公议,熟思利弊,一无所苟。以文章道德,闻名于世数十年,尤其善书法,著作有《云腴山房集》。他生有四子绍基、绍业、绍祺、绍京,皆书有专攻,学有所成。
绍基,字子贞,道光进士,官职为编修,并主持福建乡试,博涉群书,特别对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凡历朝掌故,无不了然于心,是个著名的学者兼书法家。上溯周秦、两汉古篆,下至六朝南北碑帖,皆心慕手追,卓然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著有诗文集。
绍业,字子毅,精通绘画,刻意追求宋元画风,花鸟人物,清超绝俗,同时亦精算学。
绍祺,字子敬,道光举人,官至浙江道员,学问兼承家学,书法方面也有成就。
绍京,字子愚,道光举人,候选道员,书法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外。
何氏四兄弟均以自己在文化上的贡献,赢得了时人赞誉,美称“何氏四杰”。他们的后代也自称“四杰人家”。
编后语
如何保留和弘扬华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所有华裔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海外出生的年轻一代,从小由外籍女佣带大,华语程度日益下降,不会讲华语的人越来越多。华语是传承华族文化的工具,族人交流的桥梁,参与华裔社会的入场券。不懂华语就根本谈不上保留华族文化传统;没有华族的传统美德,哪来今天华族的地位。如果我们华裔家庭、华文学校、华族社团再不重视,一代一代如此下去,我们华裔被同化灭族的危险不是不可能的。
去年印尼发生了辱华事件以后,菲律宾这块土地上也酝酿着一股排华的暗流,一些反华裔言论不时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公共传媒上。这些情况的发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例如贫富不均,腐败统治者利用狭隘的民族主义转移目标,但是若从本身来找原因,就是有部分的年轻人不爱学习华文,违背中华文化传统有关。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提倡及时行乐,抛弃老一辈勤劳俭朴的美德和重视家庭伦理的传统,发财不是取之有道,而是投机取巧走捷径。有的甚至搞违法乱纪的活动,破坏华族的声誉,影响华裔融合于当地社会。
宗亲会以前都比较注意开会、旅行、聚餐、奖学、助贫、救急等硬件工作,对如何教育年青一代重视华文,学讲华语,弘扬华族优秀传统的软件工作做得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做法,着重培养何氏传人重视传统文化,让年青人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就是我们刻苦的用心,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必有效果。
重视软件工作刚刚开始,收集和整理何氏名人传奇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今后希望大家一起来参与,对民间传说、地方掌故、历史故事,特别是近代、现代有许多何族优秀人物和成功人士,将他们奋斗的历程、成功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再整理成册,使他们的事迹精神能得到弘扬。这些也可以作为宗亲会演讲比赛和故事会很好的材料。
总之,保留和弘扬华族文化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秘书长何罗文著》
|